有一抹淡爽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,有一种快哉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。
我这个人啊,闲得住,在家里喝杯茶看本书能“呆”好半天。儿子和我截然相反,暑假也不怎么着家,呼朋唤友“夜游去也”。
我这个人啊,好奇心重。这小子干嘛去了?啥东西让他如此着迷?我能不能跟着去看看?老夫未发少年狂即被婉拒,“要去您自己去,我约同学了”。
哎我这暴脾气,说走咱就走,你走我走全都走呀,唉嘿呀咿儿呀。
沈阳中街――到地儿一看,蒙圈了。剧本杀,得凑够人数才能“杀”一回。踅摸谁和我这半大老头子组局,寂寂无人应,只能作罢。好在旁边还有一家,叫什么《幡灵迷境》,号称中国首部原创大型浸入式戏剧。听都没听过,且票价小贵。但,我想尝尝。
进场前,神秘感拉满。场务人员招呼我们百十号观众封存手机,半遮面纱。原来,这沉浸式观剧主打一个真切,观众需要追随演员在不同演出场景间转换,“零距离”体验,个性化地探索剧情脉络。在约4000平方米的剧场实景中,真可以闻到酒馆的酒气,药房弥漫的熬药味……戴上面纱的观众可以自由地穿梭在剧情中,当一把“亲历者”,幸运的话还会有专业演员与你互动一小下。
没作剧情攻略,又是头次“刷”剧,我贸然地跟定一位演员东跑西跑,所以没有周边年轻观众那么强的代入感。隔开也就半米,看妖女和蜘蛛精在我身边游走斗舞,加上与舞美匹配的灯光、音乐,棒极了。看得出,演员很投入,演技很在线,用年轻的词汇――很炸裂。
可我还是有一点出戏。一位连续多天入场“刷”剧的“迷粉”给我指教:要想全景观剧,了解环环相扣的剧情,得“浸入”N多次,跟不同的角色,体验不同的故事线。当然,前提是你要买不同场次的票。“迷粉”还打断我“有人看吗”的怀疑,有例为证,很多人坐飞机来沈阳,专为赴一场“浸入剧”。
得,我还是出来吧。
不是“刷”不起票,儿子的票钱都是我赞助的,关键是精力和脚力跟不上节奏啊。剧场的宣传策划人白金鑫子对我的际遇表示理解,她说沉浸式演出,面对的主要观众群就是我儿子这帮年轻人。像《白话宋唐》这种面向儿童的浸入式古诗词剧目,孩子们可以在“李白”身边聆听《静夜思》,可受欢迎啦。
送我出门,她仿佛入戏,轻摇绒扇说了一句,其实每个人都有表演欲,只是所谓成熟把它掩盖了。
懂了年轻人,也就能懂“沉浸式”。确切地说,正处井喷状态的沉浸式文旅业态,满足了“95后”和“00后”年轻人线下新奇体验的诉求。数据表明,20岁至29岁这个年龄段,恰是夜经济夜文化的主要“需求侧”,也几乎占了沈阳夜消费的一半。
什么都不能阻挡年轻人的参与心。他们不惧表达,抢过“开放麦”就能�吧半天;他们渴望社交,从手机游戏里腾出手来、拔出脚来,去音乐汇蹦跳弹唱,释放压力。沈阳的夜啊,舞台足够大,活动“贼”丰富。沉浸式剧场、沉浸式非遗、沉浸式戏曲、沉浸式观展、沉浸式景区、沉浸式夜游等,应运而生,冲天而起。借助5G、VR等数字技术,“沉浸式”打开了一个魔盒,终结千篇一律的“审美疲劳”,将文旅固有元素活化,注入故事性、现场感、互动性、氛围感,文旅新业态活了也火了。
可喜的是,新文旅并未疏离老年人。就在人潮熙攘的国家级商业步行街――沈阳中街,曲艺茶社、互动喜剧也十分热闹。在沈阳豫亲王府旁边的鼎泰茶社,三五同道围一方桌,一壶茶,一盘瓜子,欣赏一段盛京落子或京韵大鼓。听至会心处,年长的票友大声叫好,这便是老年人的沉浸体验。年轻人不晓得其中的适意自在,我懂。鼎泰茶社老板史艳芳说,传统文化有营养,传统曲艺有知音,关键得跟上时代节拍。沈阳对外推介的“非遗文化之旅”,鼎泰茶社就是其中一站。
各有各的心头好,我也多少领略了“沉浸式”的不同况味。年轻,年长,出得门来,串串场子,“互相窥探一下”,挺好的。 (作者:孙潜彤 来源:经济日报)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平台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